我省新能源裝備產業起步較早,產業體系比較完備,綜合實力不斷提升,發展勢頭良好。2017年,全省共生產新能源汽車14.05萬輛,占全國的18%左右,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大省。
近年來,圍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、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、調整優化能源結構,我省加快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,推廣應用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,成為全省能源行業發展的突出亮點。新能源汽車推廣快速增長,累計保有量14.6萬輛,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2.2萬個,均居全國前列。
順應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發展趨勢,我省在核能、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技術實現突破,氫能源、海洋能等前瞻性技術穩步推進,國家企業技術中心、行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逐步建成,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增強。電動汽車充電群管群控、微網控制與電網互動技術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新能源產業和互聯網、先進信息技術加速融合,新能源領域新模式、新業態不斷涌現?!肮夥?漁業”“光伏+生態農業”“光伏+采煤塌陷地治理”等呈現規?;l展態勢。青島中德生態園等5個項目納入國家新能源微電網示范,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,推動更加具有活力的電力市場化創新發展。
產業規模穩步壯大。我省新材料產業門類比較齊全,在國家劃分的特種金屬功能材料、高端金屬結構材料、先進高分子材料、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、高性能復合材料、前沿新材料等6大類新材料中均有分布,聚氨酯、高性能有機氟、有機硅、先進陶瓷、特種玻璃、高性能玻璃纖維、高性能鋁合金、石墨烯等領域技術水平較高,已形成較好產業規模優勢。
集聚化發展態勢初步形成。通過不斷調整和引導,我省新材料已經形成一定的區域特色。濟南樹脂復合材料、碳化硅半導體材料,青島石墨烯材料、橡膠材料,淄博高性能氟硅材料、先進陶瓷材料,煙臺有色貴金屬新材料、聚氨酯、稀土功能材料,濟寧生物基聚酰胺、石墨烯材料,泰安高性能玻璃纖維,威海碳纖維生物醫用材料,萊蕪特種合金及粉末冶金材料,聊城聚碳酸酯材料等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。已建成省級以上新材料產業園區25家,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7家。
創新取得新突破。產學研創新體系進一步推進,新材料國家實驗室、國家質檢中心、工程(技術)研究中心、企業技術中心和科研院所實力顯著提升,在重大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中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?,F有院士工作站14家,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,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7家,省級工程實驗室(工程研究中心)50余家。
到2022年,全省新能源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7000億元,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2400億元。到2028年,新能源產業總產值、增加值力爭分別達到12000億元和4000億元,成為全省新的重要支柱產業。
到2022年,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至9%左右,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400萬千瓦左右,占省內電力裝機的30%左右。到2028年,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力爭提高至15%左右,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500萬千瓦左右,占省內電力裝機的40%左右。
到2022年,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3%以上,重點骨干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達到5%左右;到2028年,全省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提高到5%以上,形成一批國內領先、國際有影響力的自主技術、產品和品牌。
到2022年,打造5個年產值過千億元、在全國競爭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集群,培育10家產值過百億的全國知名的龍頭骨干企業,帶動培育一批專、精、特、新的配套企業。到2028年,新能源裝備大企業群體進一步壯大,區域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,實現由新能源產業大省到新能源產業強省的轉變。
產業規模顯著提升。全省新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.5萬億元,年均增長10%以上,產業規模保持全國前三,力爭位次前移。重點新材料細分行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占60%以上,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占20%以上。
創新能力顯著增強。重點新材料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3%以上,院士工作站達到25家,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0家,培育引進高端人才1000名。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能力明顯提升,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,新材料產業高端研發力量和水平顯著增強。
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。濟南、青島、煙臺三核區域新材料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17年的19%提高至28%,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;打造10個左右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,帶動全省形成一批區位優勢突出、產業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帶。
骨干企業實力顯著增強。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、自主品牌響、市場競爭力強、綜合效益好的骨干企業。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的企業50家,100億元以上的15家,千億元以上的2—3家。